“衛星發射時間臨近,請匯報保電變電站一、二次設備運行情況”“我們正在對保電變電站保電設備進行紅外測溫特巡,設備溫度一切正?!?月23日8時40分,距離衛星發射前1小時,國網涼山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值班人員通過電話向各保電變電站值班人員了解著現場保電設備的運行狀況,大家嚴陣以待,全力做好衛星發射供電保障工作。
運維人員對衛星發射相關電力線路負荷進行監視
6月23日9時4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成功將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的“收官之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圓滿建成。
此次發射期間,國網涼山供電公司按照“五零”標準開展保電工作:重要保電線路及設備實現“零跳閘、零缺陷”,重要場所供電設備實現“零故障、零停電”,網絡與信息安全實現“零事件”。這已是涼山供電公司第144次執行衛星發射保電任務。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周密組織部署,對電網運行方式進行調整,控制潮流負荷,并加強網絡安全風險防護,通過保護裝置縮短涉及保電線路故障跳閘時間,全力給衛星基地提供穩定的電能質量。
利用機器人對相關變電站進行特巡
1994年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先后利用長征運載火箭將5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有44次發射任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26年來,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在加強電網建設的同時,持續在設備技術、供電保障措施和保電隊伍能力素質等方面進行改進提升。
“以前僅有1座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承擔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保電任務,電網網架薄弱,衛星基地片區單環網運行,供電可靠性不高……”剛剛參加完北斗三號“收官衛星”發射保電的國網涼山供電公司調控中心負責人黃忠培,回憶起11年前作為調度值班員第一次參與北斗衛星發射保電時候的場景,仍然印象深刻。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和電網建設的推進,衛星基地片區已經實現了由2座220千伏變電站、4座110千伏變電站的雙環網供電模式,供電可靠性大大提高,保電片區電網運行方式的調整也更加靈活。再加上輸電線路、變電站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無人機、大數據智能巡檢平臺以及智能巡檢機器人的廣泛運用,參與保電的人越來越少,衛星發射的供電保障也越來越可靠。
輸電運檢人員利用無人機對相關輸電線路進行特巡
隨著西昌衛星發射次數不斷增加,相關供電保障需求任務量都越來越大。為了提升電網設備的運行維護質量,降低設備故障率,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在加強電網設備質量和監測技術的提升的同時,積極加強設備運維人員技能培訓,并將員工送出去進行學習,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了一支素質過硬、作風頑強的具有戰斗力的設備運維隊伍。
歷經兩代人孜孜以求的奮斗,20多年的不斷創新,涼山電網網架結構不斷趨于完善,供電可靠性不斷提高,與中國航天事業共同進步,向著堅強、綠色、高效、智能的目標不斷邁進。
信息來源:黨組宣傳部,國網四川電力